不仅人们已经谈论的道不对,不仅人们已经建立的制度、规范不对,而且这些道、制度、规范赖以的建构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语言表述方式也不对。

(《天演论》案语,见《严复集》第五册,第1395页)      这意思便是,西学所谓的天,是就天之自然性的质力而立论的,属于科学的说明和学术研究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汉代大一统,为汉制法的现实要求激励着儒家人物来思考新的解释方法和构筑新的哲学系统。

揭秘《神之水滴》“十二使徒”

如果按照科学的理路来继续讲论天人合一,那就走到了死胡同,百口莫辩,难圆其说。唐君毅便指出:吾人谓中国儒者之天或天地,至少在《孟子》、《中庸》、《易传》作者之心中,乃一具形上之精神生命性之绝对实在。当代中国的传统意识和具有活性的历史资源无比地稀薄,我们要真切地感受这样的传统,在现实社会中是何其困难,唯科学主义和过时的旧工业时代的价值依然泛滥,在盲目的竞速发展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仍显匮乏。[15]张世英,1995年:《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保存了我们对天人合一传统的丰富记忆,也厘清了历史积累过程的重重迷雾,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也使得这些宝贵资源有了更好的清晰度和可辨识度。

战国诸子的思想是对天人合一的突破时代,为第二阶段。对所谓天人合一的哲学式概括,一般是从主体和客体,或宇宙与人生的大关节处来入手的。老庄的全部思想,包括他们的道论,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

庄子说:无为为之之谓天⑧。因为在他们看来,人与天皆本于自然。漠视人与自然的同源一体、共生的本性,是造成生态和环境极大危机的真正而又内在的原因,当是现代环境论学者们普遍一致的看法。我们说,道家天人之学的终极和归宿正是在于如何实现和完成向它的起点回归的任务。

听从道家的召唤,那将重新进入一个未经雕刻、无有意识、至真至极的绝对之境。(11) 庄子所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揭秘《神之水滴》“十二使徒”

道家的天人之学之所以被这些学说所关注、重视、借鉴的原因也在这里。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自然观,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就是天人观。(13) 庄子说:万物皆一也。中国天人学摄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文学、历史等诸多内容。

道家所提倡的心斋、坐忘最大的用意也即在此。这也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认为道家思想的终极是人生,是人的生命,是人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谆谆告诫人们知常曰明。

他们的思想尽管涉及到人性论、自由观、社会观、人生观等,但是,所有这些观,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老子对这一义旨的自然叫做或比喻为素、朴。

揭秘《神之水滴》“十二使徒”

只有心平气静才能实现心物的平衡,天人的合一。我们所谓的道家指的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

换句话说,不是单向的完成人的问题。(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它具有极大的普遍性②。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西汉司马迁语),学不际天人,无以谓之学(北宋邵雍语)是中国古代圣贤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最精当的概括。道家要破的就是此有,要立的就是此无。正视环境问题,探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构成现代环境论的三大要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8)。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治人当然惟其治心方能凑效。

而为何会发生遁其天情形的呢?庄子认为,乃是物之役、情之累、心之滞、意之染,也即人。这种将问题本身作反思的对象的问题意识,对于从事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环境论建构的人们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换句话说,老庄的天人之学涵盖了其学说的全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强调对一切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尊重以及道德责任成为现代环境论的最高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同时也被视为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上佳方法和道路。

而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实际上就要回答和解决人怎么审视、对待自然的问题。通观《老子》,曾有五处明确言及自然,它们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③、希言自然④、道法自然⑤、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⑦。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家之所以强调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一性、自然性,恰恰是他们深刻洞察到这一存在方式一旦遭到破坏和改变,天钧、天和、天乐的局面就会丧失。造成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自然成为这些学说要回答的问题。

而在道家天人之学那里,又何尝不是以极大的责任感和深邃的智慧感揭露出违背天人一源,道人一体以后而呈现的天人二分,道人分离的状态的呢?进一步地说,道家看到了造成天人二分局面的最后的根源在于人自身受到物役、情累、心滞、意染。它们所要表征的无不是自然之精神。

许多中国学者普遍关注和接受的是这样一种观点:环境伦理是一种新的全球伦理,作为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尊重和关心。例如,天籁的意思就是风吹万孔而发出的不同声音,乃是各个窍孔的自然状态所致,而非借助超自然的他者力量的结果。

道法自然,人道法天,任其自然,法天贵真是道家共同遵循的原则,也是他们天人之学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道家把造成道性、天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物役、情累、心滞、意染,即人欲的横流,理性的膨胀,私意的泛滥,一言以蔽之,人为的造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天人之学的落脚处虽然是天人合一,但它的着眼点则是治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道家文化当致力于天人之学的探究。用现代环境论的话说,就是出现了环境问题。这危机的承担者既包括人类自身,又包括外部自然。

我们认为,庄子思想体系的建立,正是靠着与道同构的天范畴的确立以及在此统摄下一系列概念的提出而实现的。尽管在寻找解决危机的道路上存在多样性,但这些学说毕竟都在努力着。

三 惟其如此,道家的天人之学在与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话中才具有了较多的话语权。与此性此德同,则为合,反之,离此,则为分。

(12) 在道家看来,作为万物之本的自然之性,其真性在于无形、无象、无声、无为、玄同、全备、纯粹、素朴、虚淡,这就决定了它是不可断分、损益、增减、有知、有欲、有为。这一点恰恰又体现道家天人之学与儒家天人之学的最重大的差异性。